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可曾见过我的亲人

刘树鹏

我读到王东成教授的一篇随笔,其中写到这样一件事,在芬兰赫尔辛基码头,他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向中国游客传福音,像见到自己亲人一样,眼睛里流露着慈爱。老人告诉他,北欧人曾向中国差派了许多传教士。可是,直到今天,他们的家人,所有北欧人,都不知道他们的确切下落,只知道他们永远地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读到这里,我的眼泪禁不住掉下来,心里忽然充满了辽远的乡愁。我想起那些来自欧美的传教士,这些父母眼中的宝贝,当他们踏上驶往异国他乡的货船,回头向站在码头上送行的亲人们挥手告别时,那会是怎样的心情?虽是简单的挥手,却可能永不相见。

欧洲传教士阿纳托尔 •盖斯丹于1907年来中国华北传道,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直至1961年在河北献县去世。他在书信中回忆当年离开家乡的情景,货轮在夕阳下离开码头的时候,他的一个同伴蜷缩在甲板的角落里,止不住地抽搐。他流着眼泪说:“若不是有耶稣,真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亲人?”

1577年,義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离开家乡,被派往东方。他转路印度,1583年进入中国。在向中国人传道的同时,还把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文明成果带给这个古老的国度。和家乡通信也不方便,一封信辗转来往甚至要用好几年的时间;在得知父母离世的消息是误传时,赶紧致信父母,信久久到了家乡,父母却刚刚离世;父母离世的信寄到北京时,在中国辛勤传道28年的利玛窦刚刚在北京去世,葬于平则门外二里沟。

来中国的传教士,大部分死在中国,有不少甚至死在他们所爱的中国人手下。庚子年间,来自美国的毕得经牧师在保定府殉道。遇害前,他与忠心的仆人老万一起祷告。他嘱咐老万说:“要告诉小何理(他的儿子)的母亲,嘱咐小何理,父亲的遗愿就是当他25岁的时候,要以宣教士的身份回到中国。”

若不是把中国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有哪个传教士愿意舍弃自己的骨肉同胞甚至自己的生命呢?对于传教士的家人来说,那一片遥远而古老的土地,寄托着他们多少望眼欲穿的思念?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耳边久久萦绕着著名歌手罗大佑《鹿港小镇》的旋律:“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爱人?”

我想,那个在赫尔辛基码头,向中国游客传福音的70多岁的芬兰老人,他的心底是否涌动着更为深切的探问:“先生是否来自中国大陆,可曾见过我的亲人?”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prs20250304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220期(新生网www.ccmcn.cn)"。
首 頁期刊阅览灵修小品晓君信箱观点角度时代热点培训资源网上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