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记中国圣乐带头人林声本牧师

于国俊

林声本牧师是圣乐老前辈,谱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赞美诗。其中多首在中国教会中广为传唱,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有不少慕道朋友因听了林牧师的圣诗而痛哭流泪归信主。

圣灵的感动

林声本牧师已有90高龄,年轻时就有一颗爱主奉献的心志。18岁(1945年)进广西梧州建道圣经学院,20岁进广州浸会神学院,23岁进上海中华浸会神学院进修教会音乐,师从马革顺教授两年,25岁进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深造两年,打下了深厚的圣经神学和圣乐基础。后来他一直在神学教学和圣乐培训上服事,至今仍退而不休。

我们知道,韩德尔写《弥赛亚》时,彻夜不眠,心被恩感泪流满面,跪在地上感谢赞美。后来他说,他见到了主。林牧师在写〈圣诞感恩歌〉时,据记载是接到歌词后就很想谱曲,可是一时没有充分的圣灵感动,不敢下笔。不知过了多久,一天傍晚,坐在钢琴旁再细读默想那歌词:「耶稣来人间,神爱世人,主为救人类道成肉身。」一想到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竟为着拯救我们这些罪人,不惜舍弃天上的荣耀与尊贵,道成肉身来到世界,心被恩感,乐思像泉水般涌出,立时作曲。开始的音乐圣洁而又庄严,平稳而又温暖,渐渐把人带到那个主耶稣降生的画面。

林牧师作曲、汪维翻牧师作词的〈与主同去歌〉,写于1957年,深受众多信徒的喜爱,被翻译成英德日丹麦等国语言。美国一教会举行全国性妇女大会时,曾有数千人同唱过这首歌。文革后期,这首诗不知激励过多少信徒,把他们从黑暗痛苦忧愁中带进了春天,对中国教会更新起了很大作用。

本土的风格

教会音乐来自西方。中国音乐史的近代歌曲史,是以二三十年代的学堂乐歌为开始的,很多都是用西方的歌曲,套上中国的歌词。林牧师学的是西方音乐,写的是中国风格。大都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味道。他不但把国外优秀的教会圣诗带进中国,而且担当了把教会圣诗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重任。使中国的信徒倍感亲切,容易接受,从而推动了福音的广传。

林牧师的圣诗,大多数都是单段式或二段式,体裁不大,旋律简洁、流畅、优美,容易上口而又感情至深,非常动人。不但平信徒爱唱,诗班也爱唱;平时主日能唱,节期也能唱。这来源于他创作态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

个性的馨香

林牧师的作品有自己的风格,不但表现于音乐技巧上,更重要的是对耶稣基督有深厚的感情。他注重歌词的节奏及诗词的语音韵律,不必借助字幕也能传出歌中的信息,这在很多原创世俗作品上是找不到的。这是音乐行家的作品,很专业,也易学易唱。

信仰的基石

林牧师对圣乐的思维理念是严肃而庄重的。圣乐作品是赞美敬拜大而可畏的神、创造天地的主,必须和世俗的歌曲分别开来。无论在创作,从演唱上,都要使人感到是神圣的,能使人归向神。圣乐作品不是不能欢乐,这和轻浮不严肃是两回事。如果在教堂听诗班献诗赞美神和在舞厅没两样,那么这个崇拜就有问题。我们教会诗班在演唱林牧师的众多作品中,都能体会到耶稣的慈爱、圣洁,享受在神爱的海洋之中。这些作品带给我们属天的平安喜乐,就像大卫弹琴,圣灵就降下,扫罗就安静清醒。又像旧约当中利未人在圣殿中的歌唱一样;使神的荣光覆盖整个圣殿。

神是个灵,要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他。无论从创作上,或演唱上都是如此。林牧师的圣乐诗歌之所以如此感人,就是因为他用心灵来写,用诚实的心敬拜赞美主。他的作品不是一堆音符游戏,也不卖弄技巧,而是有生命在其中。

晚辈的责任

中国的圣乐工作还刚刚起步。搞圣乐的人才本身就不多,教会的支持也不够,与当前发展的形势不相匹配。像林牧师这样在圣乐领域孜孜不倦、默默耕耘的没多少人。圣经教导要“学习颂赞耶和华”(代上2:7),我们这些晚辈当好好向林牧师学习。要走的路还很远,愿神带领我们!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prs20160506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68期(新生网www.ccmcn.cn)"。
首 頁期刊阅览灵修小品晓君信箱观点角度时代热点培训资源网上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