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督导之道

梁永强

每个差会或机构不一定有强制退休年龄。然而事奉年日过得很快,年纪越接近社会上一般的退休制度,还是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若五年后退休,如何事奉才更有效?”宣教禾场需要很大,要更努力鼓励教会参与宣教,所以要加倍努力,为主烧尽,到世界各地大小聚会中宣讲振奋人心、投身宣教的信息;也要在工场上坚守岗位,深觉要收的庄稼多,甚至觉得“若没有我,一定会出乱子”。另一方向是,工作既是做不完,就需要努力栽培下一代,与他们同行,让他们在生命与事奉上更加成长,机构也日渐进步。我选择了后者,放下所有行政与领导职责,在机构支持下修读所需课程,加入机构内部刚成立的“领袖教练团队”(Leadership Coaching Team)。(注1)转瞬间,这已是15年前的事。

何谓督导?

谈到督导,先厘清一些概念:主管、监督和指导(Supervisor)具行政权、对工作有相关认识、受托确保工作按计划进行,并取得预计成绩;导师(Mentor)拥有学生需要或想要的知识或经验,把这些传递给资历较浅的同工,帮助他们成长与发展;教练(Coach)却非主导式,过程中不会分享他的经验或给予指导,反而是藉着聆听,然后提出问题,让对方思考,受教练者(Coachee)经过思考,总结结果,订定行动方案,都是由受教练者主动提出(参下图)。

因各差会的行政架构和赋予同工的权责不同,所以本文不会讨论主管 / 监督(或工场主任)的角色。然而导师与教练首先面对的核心问题是:“我是谁?”事奉了相当长的年日,蒙神使用,也得同工信任,委以重任,特别是主任、督导等职衔,很容易患上“通天晓症”(know-it-all syndrome),觉得自己可以作同工的督导,无意间忽略了圣灵的工作。毕竟无论经验多丰富,也只是局限于过去事奉的处境,对各工场的文化、教会传统与运作,以至同工本身与其家庭的实际境遇都不一定能充分掌握。若要提出任何意见指导同工,也要先明白对方的处境与个人因素,特别是在“高权力差距文化”(High Power Distance Culture)(注2)下,后辈往往会以长者、上司的提议为指令而实行,故导师提意见时要特别小心。

教练(注3)的角色与实际运作与导师不同。专业教练与受教练者约谈时只会因应对方的谈话内容提出问题,让他检讨和反省思考。简单而言,是以提出问题引导对方(leading by asking questions)。至于“可行的实践行动方案”由受教练者提出,下次见面时再检讨。在“高权力差距文化”中,教练也要小心,长辈的提问往往表达不信任、挑剔错处和不满,对受教练者产生莫名的压力,因此教练与受教练者平时建立互信至为重要。

说到师生之间的身份,往往会想到“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太10:24)。其实那段经文有其文化与释经背景,按当时的文化,学生尊敬老师是理所当然。另一方面,整段经文描述门徒事奉时面对的挑战与压迫。既然耶稣面对各样质疑与挑战,门徒自然也会面对同样的困难。因此这节经文并非说学生不会超越老师。无论导师或教练,都该抱着开放的心态,希望“青出于蓝”,学生在生命与事奉上都成长,更好地事奉主,这样福音才有突破,机构也不断进步;指导或教练也可以在事奉过程中明白年轻同工在生命与事奉上面对的挑战,从中吸取宝贵经验。

开放的甄选心态

有鉴于此,甄选宣教士时,了解申请人的呼召与事奉工场的愿景(异象)固然重要。若从另一角度看,差会主管不应只要求申请人将来事奉有果效,也要注重同工是否愿意继续学习,才可以在工场上发挥所长,成为别人的祝福。因此申请人对使命的坚持与对生命成长持开放心态(commitment and openness)缺一不可!甄选宣教士时很着重申请人对宣教召命的持守,其重要无需在此阐述,各差会主管都很有经验。仅在此略为讨论何谓“开放的心态”,为什么这是很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一环。

督导之道有时很在乎对方是否谦虚接受指导。当信徒申请加入宣教行列,他多半已完成学业,有工作经验。若是提早退休参与宣教,他也许是公司重视的雇员,甚至是老板。他们也受过神学训练,在教会热心事奉,建立家庭,养育子女。无论从社会或教会角度看,他们都受重视。可是一到宣教工场,特别是跨文化的事奉环境,便一下子成了“牙牙学语”的新丁。这身份与辈分的转变很需要以开放态度谦虚接受指导。若不存着受教者的心,对他与工场主管都是难受的考验。如何督导这位“经验丰富的新丁”,很需要从主而来的智慧。

申请人在信仰经历方面,持开放态度也很重要,例如来自较保守的教会、平时较少祷告医治的经验、少参加不同的敬拜方式等。在工场上,同工可能来自不同教会传统,常有属灵争战、祷告医治及赶逐邪灵。无论来自什么教会背景都要面对这些挑战,相信神的权能,荣耀归神。另一方面,当地教会文化处境不同,敬拜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宣教士既要持守信仰内涵(essence of faith),也要对当地教会表达的方式(form)持开放态度,否则会带来与同工及当地教会的一些张力。

陪伴同工,见证基督

最后,无论什么身份与职责,或身处什么文化处境,基督的应许至为宝贵。“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注4)(或译:训慰师),叫祂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祂,也不认识祂。你们却认识祂,因祂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我还与你们同住的时候,已将这些话对你们说了。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祂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约14:16-17、25-26)因此,不管是监督、导师或教练,至终是鼓励与陪伴同工在圣灵的引导中追求成长,在禾场上见证基督。

(作者是威克理夫国际联会亚太区同工)

(本文原载于《中信国际差会》双月刊(第152期),版权属“中信国际差会”所有,蒙允转载。)

注释:

1. 目前有许多获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认可的训练课程,当中有些是由有宣教经验的同工创立。

2. “高权力差距文化”指在这文化社会中形成权力架构,在上者具有决策权、受尊重和享有特权。可参考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 Geert Hofsted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December 1986): 301-320。

3. Keith E. Webb在The Coaching Workshop for Christian Leaders中给“教练”的定义:"Coaching is an on-going intentional conversation that empowers a person or group to fully live out God's calling"。

4. 保惠师(παράκλητος)原意包含“平行”(παρά)和“代言者”(κλητος),就是在我们旁边安慰、代求,并为我们发言(摘自 Strong's Greek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prs20250609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223期(新生网www.ccmcn.cn)"。
首 頁期刊阅览灵修小品晓君信箱观点角度时代热点培训资源网上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