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患者面对疾病
陈振威
神为我们身体预备了免疫功能和自我愈合能力。即便如此,人们仍然会生病。对一些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多一些了解,既能帮助自己保重身体,也能帮助我们在关怀病者时有更合适的态度和方法。
一、患者心理五个历程
当疾病来临,从诊断到治疗,患者可能会有复杂的情绪和冲动的反应,这些不健康的反应可能会造成患者一些心理障碍和人际关系的破裂。了解患者的心路历程会帮助减少这些反应对患者心理和人际关系的损害。
1)否认阶段:当医生告诉患者罹患癌症或其他恶疾时,患者的情绪包括害怕、恐惧、焦虑、担忧、心烦意乱和不知所措。这些负面情绪引起潜意识的冲动反应:“不可能是我”。此时最重要的,不是解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乃是帮助患者疏导情绪。尽量鼓励他倾诉内心的恐惧和担忧,让他从潜意识的冲动反应释放出来,让意识掌控,作一个理智的回应。有时患者会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号啕大哭。这是好现象,因为他已经不再否定现实,而愿意面对病痛。
2)愤怒阶段:有时患者觉得受挫和不公平,甚至有气愤和恼怒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引起冲动反应:“为什么是我”。在医生面前他通常还会比较收敛,但回家后可能会脾气暴躁,一些小事便大发雷霆。夜阑人静时更可能会问无数个为什么,埋怨神没有阻止疾病发生,甚至怀疑神的慈爱,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慈爱的神一定不会让重病发生在他身上。此时最重要的不是解释神的公义和慈爱,更不是压制他的怒气,乃是帮助患者疏导情绪。尽量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愤怒和怨恨,使他从潜意识的冲动反应释放出来,进入理智的回应。
3)谈判阶段:在这阶段,患者开始提出他的要求。因为求愈心切,患者会紧张、焦急、紊乱、失控、无所适从。这些情绪引起另一种潜意识的冲动反应:“我定要争取”。通常患者的要求是基于他对病情的理解,但很多时候患者的理解是根据朋友所说或互联网上的资料,因此有时他的需求并非他真正的需要。例如不少患者会要求一些不合适的诊断方法、治疗、用药或手术,当医生或保险公司没有答应或批准时,患者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会感到被拒绝、不被尊重,甚至有被欺负、被歧视、被骗的感觉。因此患者可能再回到愤怒阶段。此时最重要的不是争辩患者的要求是否合理,乃是要交回他的控制权:把患者的情况坦诚相告、客观分析,帮助他作诊疗决定。当他决定了最合宜的诊疗计划后,便不再顽固强求,而会从容面对病痛。
4)忧郁阶段:在诊疗过程中,患者有时要独自留在医院,任由摆布地经过一连串的检查,赤身躺在照影仪器下或手术台上,完全失去自主和尊严,因此难免有孤单、寂寞、无助的感觉。假如诊断结果是无法可治的恶疾,或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毫无起色甚至恶化,加上疾病缠身所造成的疼痛、晕眩、呕吐、呼吸困难等,患者更为消沉、沮丧、甚至觉得生命毫无希望和意义。此时患者临到心路历程的低潮,他的潜意识冲动反应会是:“我生不如死”。患者最需要的不是“不要放弃,你一定会好起来”的空谈,乃是别人用行动表示的关爱:
- 陪同患者去看医生、作检验、动手术、进行治疗,让他不觉得孤单寂寞。
- 协助患者处理家务,但鼓励他继续做他能做的事,减少他的无助感。
- 鼓励患者继续参与他体力能应付的活动,尽量让他觉得一切正常。
- 聆听患者的倾诉,不怀疑、不判断、不提供意见、不解决问题,单单认同和接纳。
- 患者意志消沉时与他同坐(不须劝导或开解)、愤怒时表示了解、有困难时与他分担、需要空间时让他静养。
- 帮助患者寻找疾病的意义和希望,离开这沮丧绝望的低潮。
5)接受阶段:在这阶段中患者的心态分两种:悲观和乐观。前者的情绪是心灰意冷,潜意识冲动反应是“活着就是受苦”,人生观是怨天尤人,心态是“忍受每一天”。后者的情绪是心安理得,潜意识冲动反应是“活着就是恩典”,人生观是乐天知命,心态是“享受每一天”。同样的病患,却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情绪、反应、人生观和心态。为什么面对苦难时有些患者会一蹶不振,有些却能化痛苦为力量、化失望为希望呢?最大关键是在于能否超越苦痛,寻着意义和希望。
二、苦难中也当寻意义
突如其来的恶疾,使人措手不及。每日在医院和诊所之间疲于奔命,正常生活必需暂时停顿,选择权被疾病夺走,安全感被惶恐不安取代,明天将会如何不能预料。因此生活出现了空缺,生命失去了意义。此时最重要的是坚信:只要一息尚存,生命仍有意义。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会遭遇患难,务要相信神在我们每人生命中必有祂的美意。这信念能减轻恐惧,并激发患者在苦难中寻找意义。但如何能在苦难中寻着生命的意义?
1)从自我寻着意义。疾病使患者停下来,有安静时间思想人生、回顾过去,自我改进,使日后生活更健康、更充实。
2)从关系寻着意义。尽可能安排时间与家人和朋友相聚,回忆过去快乐的时光,倾诉内心感受,参与活动、享受亲情关系。过去的创伤、苦毒和怨恨要放开,过去得罪人的地方要请求对方原谅,使关系得医治。
3)从大自然和艺术寻着意义。疾病使患者长时间留在室内,甚至在病榻上。如体力和环境允许,应安排到户外,感受大自然。吸一口新鲜空气,感受太阳的光与热,赤脚踏在草坪上。享受文艺活动,听音乐、玩琴棋、赏书画、朗诵诗词、插花。艺术世界能提升人生乐趣和生命的意义。
4)从心灵寻着意义。看一本没有时间看的属灵书籍,上互联网听牧师讲道,与属灵长者保持联系,借着他人更加认识这位全人医治者;借着祷告与神有更密切的灵交,借着读经思想祂的话语,使灵命更新;视疾病为学习交托的机会,在苦难中不看自己、不看环境、不问为什么,单单转向祂、恳求祂帮助我们,让我们能站立得住。
三、天天靠着神的应许
当患者疾病缠身、痛不欲生时,很难看到前面的一道曙光。但无论如何,总不可忘记那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和祂永不改变的应许:祂的心意是赐平安和指望;祂的恩典够用;我们的帮助从祂而来;靠祂的凡事都能;爱祂的万事都互相效力;等候祂的必重新得力,祂能医治一切疾病等等。
抓住祂的应许便有希望,有了希望便生信心,有了信心便增力量,深信祂的应许永不落空,因为祂是无所不能的神、信实的神、战胜死亡的主。相信医治就在眼前的时候,任何痛苦都能忍受得住。与其每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活在疾病的阴影之下,不如天天靠着神的恩典,只要一息尚存,继续为主而活,让生命活得丰富而有意义。
神最大的应许就是赐我们永生。岁月催人,终有一天我们的身体机能会衰退、免疫和自愈能力再也不能应付病原的侵袭,疾病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当基督徒患者受尽疾病的折磨,觉得继续坚持下去是毫无意义之时,都渴望要“回家”。
是的,这世界非我家。圣经教导我们不要专注眼前短暂的事物,要为永恒作好准备,尽量为主而活、多结果子。短暂的人生,除非有永恒价值,一切都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有一天,当我们病入膏肓,不能再为主而活之时,主也会用疾病或其他方法召我们回家。那里有永恒的安息、主的同在、好得无比的欢乐。不再有悲哀、痛苦、死亡。一切疾病都成过去,神会擦干我们的眼泪,我们得到最终的治愈,实现了神医治的应许。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prs20250606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223期(新生网www.ccmcn.cn)"。